“创造”的思维机制

¥2.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4-12

字      数: 1953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创造”的思维机制

人的大脑就好像一块香皂,在与水的摩擦中不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就是“意念”、“想法”、“图像”等主观副产品。“气泡”所包含的不是“空气”而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思想、意念等有自己的“形状”,也就是思维的形式。“气泡”与“气泡”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断地构造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其中一些“气泡”不断产生,一些“气泡”不断地被挤压而破灭,因此结构处于不断地更新当中。

思维结构的形成与更新的动力是不断增长的认识世界的需要。思维结构在不断的变动中各要素保持着一种平衡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各类思维结构之间交互起作用,但对具体的思维主体来说,因为知识、文化背景以及天赋能力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大多数人趋向以经验思维为主,少数人趋向以科学思维为主导。灵感和感悟,只有在大脑处于科学思维的时刻才能“偶然”获得。

“创造”是科学思维的内在要求,“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力,就是在认识“对象”中看出“对象”形式以外意义的能力,即“对象”的“象征”意义。任何“对象”都具有可能性的象征意义,而且象征的“意义”无穷尽。能看出多少,依思维主体的创造能力而定。所有人在儿童成长阶段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能力的差异逐渐表现出来。对成年人来说,有些人形成了以科学思维为主的模式,而大多数人则形成了以经验思维为主的模式。每个人都有形成科学思维的可能,但要将这种潜能变成现实,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能力,使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本身具有一种矛盾的特征:创造性思维以打破头脑中的一切固有模式或习惯为前提,但当我们定义创造性思维时却说它是一种思维结构或模式。准确地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没有任何模式的模式。虽然看起来像个悖论,但却是大脑思维过程的一种实际状态。就人的整个思维过程来说,无外乎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模式思维;一种是非模式思维。非模式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过程始终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按照既有的观念、方法、途径思考问题的倾向;另一种是打破原有观念、方法、途径思考问题的倾向。就思维主体而言,前一种倾向力量强大了,后一种倾向就会相对减弱。而日常生活经验大量需要的是模式思维而不是非模式思维。因此,在成年人中经验思维成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但是为什么会有少数人形成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呢?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人注意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使大脑更加灵活。创造性思维既然是一种非模式化的思维方式,那它就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事实上任何思维形式都有产生“创新”的效果,关键要看思维形式在具体思维中的具体表现如何。如果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打破既有观念和方式的思维形式,此时的思维形式就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形式在其他场合也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原有的思维方式,这时,就不能说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也要用一种动态的具体的眼光看待创造性思维。任何将创造性思维理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和运用原则来确定哪种思维形式在哪种具体情况下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哪种思维方式在哪种情况下不属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具有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功能。如果创新的思想、观念或技术、方法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那么通过思维创新而获得的认识成果就毫无价值。对一个政党来说,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理论新观点,为的是治理国家,使社会更和谐地发展,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合理、更融洽;对一个企业来说,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经营战略,改进生产技术是为了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创造性思维是为了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将人类的生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合乎理性;对普通大众来说,创造性思维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在贯彻上级指示时,如果创造性地理解和贯彻上级意图,而不是僵化教条地执行,不仅可以使上级感到满意,而且可以使工作干得更出色;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将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在遇到难解的数学题时,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的方案。作文时,会运用多样化的丰富的语言表达思想,使文章更生动和富有新意。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普遍的价值,对每一个人都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毫无疑问,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力,但如果想象力运用不当,创造性思维很可能沦为胡思乱想。因此,正确运用想象力,才能使创造性思维达及科学思维的水平。在原则上,创新性思维就是科学思维,但创造性思维强调新知识新概念的创造,只是强调了科学思维的个别的特征,因此与科学思维可以分开讨论。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被视为科学研究中应遵行的原则。在科学研究中,“假设”意味着面对“问题”提出某种解决方案、设想等。这些假设在其未被证实之前,只是主观的想象。人的想象力使每个人都可能提出某种解决方案,但由于不同的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掌握的材料的多少不同,使每个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接近“实际”的可能性也不同。有些想法没有根据,完全是凭空杜撰,有些想法则有一定的根据。虽然有根据的想法也有可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与没有根据的设想被证明是错误的性质是不同的。如果不对这种差别进行区分,那么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就会重复错误,从而浪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对个人而言,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出那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这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凭空杜撰的想法和设想,有时恰恰是真理。比如,凭直觉提出的某些观点和想法,在现有的材料和信息中找不出任何依据。但往往在事后的实践中,证据会一点一点地呈现并最终证明原来认为毫无根据的推断是真理。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一些专家和权威被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材料所迷惑,跳不出原有思维方式的制约,看不出新想法、新设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只有当新的证据表明新想法和新设想是真理时,他们从新的视角重新考察自身知识和经验时,才会发现:原来证据就在他们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中,只是囿于既有的偏见,没有看出来而已。这种情况表明,人的思维有一种天然的保守倾向,总是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自我”束缚起来,这种倾向与科学思维的倾向刚好相反。因此,在面临那些看似没有根据的想法、设想时,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急于做结论和宣判。一是先等一等、看一看;二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等一等、看一看会耽误时间、浪费财力,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庞晓明.科学·经验·幻想:人类思维现象解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