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现实——与晏智杰教授商榷

¥2.3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1

字      数: 1550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现实——与晏智杰教授商榷

前些时我读了卫兴华、晏智杰二位教授围绕劳动价值论展开争论的三篇文章,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后来笔者又认真阅读了晏著《劳动价值学说新探》、《灯火集》和一些有关的文章,也仔细看了胡代光、吴易风、吴宣恭、程恩富等十几位学者指名或不指名地同晏书和晏文中某些观点进行商榷的文章,越来越认识到这一争论的重大意义。考虑到卫兴华等十几位学者的文章,已涵盖了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的基本问题,而且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他们的主要观点笔者也是同意的,因此本文将重点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同晏智杰教授商榷。

(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下文凡提到劳动价值论都是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再注明)。所以,本文还是要从劳动价值论谈起。

对于劳动价值论。晏智杰教授是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指物与物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晏书和晏文认为价值应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指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而晏书和晏文认为商品只有使用价值一重性,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延伸;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马克思还曾把劳动二重性视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而晏智杰教授却把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说成是“直接违背客观事实与不合情理”是“劳动价值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悖论”。[1]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晏书和晏文则认为是劳动和非劳动的多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而晏书和晏文却认为价格才是本质,价值只是价格的一个特例;劳动价值论认为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晏书、晏文则认为价值转型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了一百多年。至今还不能确认这一理论能够成立,如此等等。

劳动价值论应予否定,这是晏智杰教授的公开主张。他再三说,劳动价值论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和根本性的局限:这一理论已成为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的“理论瓶颈”:这一理论是形形色色的极“左”思想的理论根源:唯一的出路就是用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晏智杰教授说过的一段话:“在整个研究工作中,考虑过许多问题,我自以为最有意义的突破是,发现了或者说我自己第一次领悟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有特定的前提的。这个发现使我得以确认劳动价值论应有的适用范围,从此打开了重新评价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的大门。”[2]这里所说的劳动价值论的特定前提就是所谓“暗含”在劳动价值论中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原始未开化的实物交换;二是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都是无偿的;三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简单劳动。晏教授自以为这是他“最有意义的突破”,而笔者却认为这是他最大的败笔。因为这里讲的是马克思的原著,三个前提是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不难辨别。马克思说:“我们现在从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产品的这个特殊的社会形式——出发。我们考察个别的产品,分析它作为商品所具有的,也就是给它们打上商品烙印的形式规定性。……产品发展为商品。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范围的货币流通,也就是说相当发达的贸易,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起点。我们就是把商品看成这样的前提,因为我们是从商品出发,并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简单的元素的。”[3]类似的意思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讲过。笔者体会,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开始,不仅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也不仅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一开始就是把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和元素来加以分析的。因此。晏教授所说的劳动价值论的三个前提条件,决不可能“暗含”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而只能是“暗含”在晏教授的头脑中。

(二)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个具体结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项启源.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