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中华文化圈的兴衰

¥0.7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7

字      数: 271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翻译与中华文化圈的兴衰

中华帝国不仅是由汉族建立和统治的,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的统治民族,他们都将中国的各个民族看作一个整体,把包括自己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看成自己的臣民。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整体观念一直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将各个民族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不是互相敌视和相互消灭,而是相互传播与学习。它们之间最重要的是互动关系,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是互相转化的,这种以礼仪为标志的文化传统也可称为一种“共有系统”。

从国内各少数民族对汉文典籍的翻译简史[1],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各个民族和文化都共享汉文化,也就是把汉文化当作“共有系统”,这是汉文化典籍得到翻译的前提。第二,积极主动学习、翻译汉文化典籍,服务于自身文化、政治、社会的发展,这是汉文化典籍得到翻译的动力。第三,在学习、翻译过程中,与汉文化和平相处,实现文化融合,这为汉文化典籍翻译从非协商性合理合作进入到体制化的协商性合作提供了更适宜的氛围。汉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时,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和平交往、宽容吸纳、积极学习的态度。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既包括各文化的融汇而化合,也包括不同文化在自愿相互模仿和学习的自我发展中对多样性的承认。周边民族的汉化并不是汉民族对周边民族既有文化强力扼杀、灭绝土著文字、强行推行汉文化等措施的产物,而是所在地人民的自觉选择。上述几种情况中,后殖民翻译理论标榜的单向征服和抵抗并不明显,均非后殖民翻译理论能涵盖。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