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

¥1.2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9-10

字      数: 1363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起步和发展的60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我们知道,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同样,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够逐步取得进展和胜利;同时,哲学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运用中,是与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起成长和发展的。

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艰难、曲折和殊死的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战略格局,是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又一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社会由此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中国被西方列强欺凌和宰割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以此为转折,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跃居世界历史发展的前列。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胜利。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向何处去?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解决和统一认识的、而且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本来,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实际上已经确定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毛泽东在社会历史理论上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是在党内外广泛开展的“社会发展史”教育和学习。这既向人民群众普及了诸如“猴子如何在劳动中变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开展了关于工人、农民与资本家、地主“到底是谁养活谁”的大辩论,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性。但新中国在何时和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些党员干部的认识也不够明确和统一。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当时党内有些人中存在两种有一定影响的错误意见,就是主张“确立”、“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1]和“先工业化后农业合作化”[2]。前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应当像原先预计的那样,首先建立和实行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当生产力发达了,再搞社会主义。后者认为,首先在发展小农经济的同时搞国家工业化,等到有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再实行农业集体化。这两种观点的实质,都是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前,插进一个让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毛泽东却是因势利导,对于这些不适当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教育,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从而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以后,特别是在三年经济恢复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于195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并于1953年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当时认为,完成这个“一化三改”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C]//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