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目标

¥0.4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10

字      数: 320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人民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目标

面向人民,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人本化,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发展主体、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诉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为持久动力,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生动实践为现实源泉,以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为检验标准,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出发点。人的需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或是由这些人所组成的各种群体对外部世界的利益诉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开展生命活动并得以延续的前提。人的需要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生存性需要、发展性需要和享受性需要。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代表与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心声,与人民的真实思想具有“无间的一致性”,是“人民的观念体系”[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2]科学的思想理论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体系,只有以人民性为根本出发点,建构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中,我们往往偏重精神性内容和奉献性内容,忽略物质性内容和享受性内容,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说服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民性,使教育内容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调节和实现人民利益,促进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有效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中反映人民利益,必然要求教育者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能代表受教育者的利益需要,反映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为下一步的接受和内化准备条件;调节人民利益,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调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寻求到利益的平衡点,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协调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而实现各方正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人民利益,必然要求教育者摆脱空洞说教的教育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形态的教育内容去维护和实现受教育者的正当利益,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个体和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