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隆主义政治策略的特点以及民主“回归”后的发展演变

¥0.8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4

字      数: 289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庇隆主义政治策略的特点以及民主“回归”后的发展演变

总体来看,庇隆主义政治策略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如下:一是煽动和蛊惑民众的说辞。为获取民众信任,庇隆主义运动领袖的政治演说中往往充满了激情和民众喜欢的“顺耳”之言,特别是许诺将民众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及给予因受排除或利益受损的阶层以补偿。二是将社会划分为“精英”和“民众”两个对立的阵营,民众是不分阶层的“同质化”群体,并由国家代表其共同利益。而庇隆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始终是如何将政治上动员起来的社会阶层纳入运动中,并将其诉求反映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中。三是“依附——庇护”关系。庇隆主义政府往往营造出福利国家的假象,以实现社会正义或人道之名通过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补贴福利换取民众支持,即便在梅内姆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期间也出现了失业率攀升和贫困率下降的“反常”现象。四是职团主义结构。庇隆主义不承认阶级斗争,为便于协调和控制内部分歧和矛盾,往往倾向于推动构建垂直化的权力体系,并将自身打造为民族和民众运动,以吸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入。在自由民主制“回归”后,这一特点已经有所减弱。五是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庇隆主义政党具有“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的特点,其领袖可以代表右翼(如梅内姆和杜阿尔德),也可以代表左翼(如基什内尔夫妇),政策纲领也会根据领袖和外部环境的不同而相应地做出调整。庇隆流亡期间为制衡工会势力可以与左翼青年结盟,重掌政权后也可以纵容右翼准军事组织对左翼革命力量镇压。梅内姆为制衡革新派势力可以通过私有化政策与精英集团结盟,基什内尔为制衡杜阿尔德派势力也可以通过在维护人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努力争取左翼进步力量。六是个人集权以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为了避免运动分裂,庇隆主义运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克里斯玛型领袖作为内部各阶层矛盾分歧的最后“协调人”和“仲裁人”,并常常借助制造外部敌人转移矛盾焦点。从庇隆到基什内尔夫妇,庇隆主义运动的领袖往往面临独裁专断以及压制舆论的指责,而除了梅内姆之外,庇隆和基什内尔夫妇也都有反美和反对外国利益的激进言论和行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姜涵.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