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问题与争鸣

¥2.2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1188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问题与争鸣

一 问题的源起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关于普世问题的研究凸显。与此相关,国内学者们自90年代以来掀起了研究普世伦理的热潮;近两年以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重新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说90年代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源于对国际问题的关注,那么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争鸣则有更多的中国因素。20世纪后半期,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互动增多、影响加强,由此产生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冲突、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日益突显,文明之间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全球扩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此外,随着冷战结束,世界的主要矛盾也从两大意识形态的对垒转向民族、宗教、人种、国家之间的多元冲突,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世界各国也都共同面临着核威胁、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问题在于,冲突的各方有没有在某个方面达成一致的可能?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政治、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是否有某种共通的东西,从而以此为基础使冲突的各方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针对这种多元冲突,国际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说;二是德国神学家孔汉思1990年提出的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

亨廷顿认为,人类的冲突已经从二元论的构图变成多元论的构图,世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已不在意识形态,而在民族文化方面。冷战后的主要国际冲突都(将)来自不同文明或文化交接的断层地带。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说”强调冲突的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

德国神学家孔汉思则试图在世界的多元冲突中寻求某种普遍的、可供冲突各方共同遵循的东西。他于1990年在《全球责任》一书中提出了世界普遍伦理的构想。1993年在由他发起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各大宗教代表签署了由美国神学家斯威德勒(Leonard Swidler)起草的《全球伦理普世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Global Ethic)。[1]《宣言》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在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中一直得到肯定的“金规则”,即“你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该怎样对待别人”,或者用正面措辞来说,“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2]

之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1997年在巴黎和那不勒斯两次召开关于全球伦理的国际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普遍伦理:中国伦理传统的视角”的研讨会;1999年又在汉城召开了亚洲地区的“普遍伦理与亚洲价值”的国际研讨会。与此同时,“普遍伦理”也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热点。

普世价值成为当前学者们热议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有上述原因,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发展现状有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到来,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国人普遍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不再仅囿于物质经济层面,而是已经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等层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晓宏.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问题与争鸣[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