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普世价值”背后的历史唯心主义

¥1.5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828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认清“普世价值”背后的历史唯心主义

“普世价值”问题近期成为我国学术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观点针锋相对,争论很是激烈。这个问题的争论往往涉及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指导思想,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密切联系。因此,弄清楚“普世价值”的主张和真实内涵,对于我们澄清错误理念,保证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普世价值”问题争论的由来

“普世价值”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哲学范畴的命题。把“普世价值”命题引入政治领域是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和此消彼长有着密切关系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围绕着如何看待和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问题,列宁就与考茨基等人就“一般民主”“纯粹民主”等观点进行过激烈的争辩。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只能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骗人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专政。“只有自由主义者才会像考茨基那样忘记资产阶级议会制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是有历史条件的。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中,被压迫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这个惊人的矛盾:一方面是资本家‘民主’所标榜的形式上的平等,一方面是使无产者成为雇佣奴隶的千百种事实上的限制和诡计。正是这个矛盾使群众认清了资本主义的腐朽、虚假和伪善。”[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把西方民主作为“普世价值”,成为它们向外输出价值观和干涉别国内政的理论依据。一些西方学者也加以配合,提出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球取得了最终胜利,宣称“意识形态”终结。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撰文《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明确把民主与普世价值联系起来,认为民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改伟.认清“普世价值”背后的历史唯心主义[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