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主体性维度看“普世价值”何以不能

¥1.8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983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从价值主体性维度看“普世价值”何以不能

近期学界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仍在继续,并更呈理性的发展态势。然而就目前讨论的总体状况而言,论者多从政治的层面论析“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和虚伪性,而关于“普世价值”的学理性批判(即关于“普世价值”的抽象性和虚幻性的学术问题)却还不够深入,这将最终导致对“普世价值”的政治性批判也难以彻底。这样,从价值主体性维度分析“普世价值”抽象性和虚幻性的学理视角,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了。

一 价值是超越客体性的主体性范畴

关于价值的界说,古今中外曾形成过主观价值论、实体价值论、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等不同的价值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的形成不断将价值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虽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成果不乏存在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局限,但其理论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特别是“关系价值论”(即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价值论,这一价值论主张价值观非主观的、又非客观的,而是关系的)的提出,为人们认识价值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思维视角。然而,“关系价值论”作为我国学界关于价值问题的主流学说,其理论依据还不够充分,其中,关于“‘价值关系’究竟为何物”这一命题,仍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关键性问题。马克思认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为此,马克思对价值的理解也是从实践的角度加以把握的,他把人类价值现象的学理分析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之上,并进一步把“关系价值论”提升到了科学的理论高度,从而为人们正确认识价值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一)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化运动

价值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存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形态和产物,是客体属性、结构同主体需要之间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统一。由于价值所描述的是客体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关系属性,所以,“价值”也是人们用来表达主体本质,即把握主体内在尺度的概念。价值表征着客体的主体化运动,这种客体主体化又是以主体客体化为基础的。价值生成于、存在于主客体关系范畴内,而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内在统一。因此,在马克思的价值视域中,价值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深刻地体现着主体性客观内容和尺度的东西。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吉发.从价值主体性维度看“普世价值”何以不能[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