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及其人学辨正

¥1.7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920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及其人学辨正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使西方政界、学界和民间普遍沉浸于一片冷战胜利后的新自由主义狂欢之中,在柏林墙的废墟与社会主义苏联的残垣断壁上,呈现出一幅资本主义伪黎明的幻象,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似乎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追求。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就是当时这种“普世价值”情怀的典型表达。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写道:“我阐述了一个热门话题,内容涉及过去几年中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一个政体在全世界涌现的合法性,它为什么会战胜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我还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1]代序第1页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可以看作是冷战后西方发布的“普世价值”宣言书。2008年,以回眸和反思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为契机,我国思想理论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这场争论既可以看作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进行的深度解读,也可以视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走向进行价值定位的论争。这场论争不但在理论层面展开,而且涉及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西藏事件、南方雪灾等诸多现实的重大事件,从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绘就了一幅扑朔迷离的意识形态图景。价值现象尽管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是与人相关联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因此,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域中厘定价值这一基础性概念,进而分析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在此基础上,对于什么是“普世价值”,有没有“普世价值”等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价值概念辨析

抽象地去争论“普世价值”,或者一相情愿地将某种价值选择贴上“普世价值”的标签都是不得要领的。因为任何价值都是对人而言的价值,人是价值关系中的核心和基准,因此,要回答“普世价值”是否存在、什么是“普世价值”、哪些是“普世价值”等问题,首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域中,对价值这一前提性概念进行清晰的辨认。

价值一词源于古代梵文和拉丁文,其本意是“可宝贵、可珍贵、令人喜爱、值得重视”。因此,价值从其源头上来说就是与人相联系的,只有相对于人而言,才能说某物是宝贵的、珍贵的、令人喜爱的、值得重视的,因此,人既是讨论价值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也就决定了从人学的学科视角对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进行辨正是一条正确的路径选择。正是基于人类安身立命的价值需求,中国古典哲学中长期存在着义利之争与理欲之辩,其实是一种价值之争,即何者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具价值。西方哲学中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源远流长,古希腊以善、美、正义等来表达具体价值,近代价值哲学流派把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现代西方哲学中更是形成了繁富而详密的价值学说。西方哲学中关于价值的讨论也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的,但是其哲学基石大多是唯心主义,它们要么把价值视为主观情趣的表达,要么把价值看作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真正科学揭示价值的本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梁建新.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误区及其人学辨正[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