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不容“普世价值”鼓吹者曲解

¥1.5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813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不容“普世价值”鼓吹者曲解

在国内思想政治领域,一股宣扬“普世价值”的思潮近年出现,并悄然蔓延。这股思潮借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抗震救灾之机,大肆炫耀。这股思潮用所谓“普世价值”来曲解抗震救灾的精神实质,其消极影响不容低估,学术理论界对此不可忽视。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反应速度快、指挥效率高、救灾效果好。大部分民众感到,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空前凝聚,是政府的动员能力的空前检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出席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指出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时他也揭示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1]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胡锦涛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是我们认识抗震救灾精神的总纲。

但是,面对同样的现实,不但出现了所谓“天谴中华”的敌对性噪音,更出现了用所谓“普世价值”来曲解和改造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思潮。有人提出:“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2]还有人提出了根据这种“普世价值”,实现“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生活重建”。这实际上就是试图把属于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引导到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上去。这些声音和倾向离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很容易误导青年。因此,进一步明确抗震救灾的精神实质,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一 抗震救灾的精神实质上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精神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林青.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不容“普世价值”鼓吹者曲解[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