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阅读札记

¥5.2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7

字      数: 2071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阅读札记

原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是传世陶集最佳之本(以下简称为“宋本《陶集》”),后被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集部,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3年影印出版。近年来反复阅读这部陶集,偶有心得,随笔记录,兹汇集于此,希望有助于陶集之研读。

“带月荷锄归”与“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诗(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字下,有宋人校语说:“一作戴。”这表明,宋人见到的某种陶集版本,这句诗又写作“戴月荷锄归”。我们读以下诗句:

(1)着行官柳拂人低,勾引风光挽客衣。正是斜川春事起,翻思戴月荷锄归。[宋李彭《日涉园集》卷十《客庐山道中寄中上座三首》(其二)]

(2)吾家远城市,四围萦叠嶂。意寻烟霞游,喜逐樵牧上。松间憩两足,论高等四畅。或时戴月归,山花记心想。(宋曹勋《松隐集》卷二十二《山居杂诗》)

(3)崎岖戴月上层峰,拟借空山一夜风。(《宿古峰驿诗四首》,宋郭印《云溪集》卷十二)

(4)东家乞火温稚子,西邻赊酒娱高年。樵翁头上笠戴月,渔父手中帆卷笺。(宋徐积《节孝集》卷内二十六《雪》)

例1和例2,显然与陶诗有关,例3和例4的“戴月”,也当来自陶诗。然而“带月”与“戴月”,一字之差,何者为是?《艺文类聚》卷六十五引陶潜《杂诗》“戴月荷锄归”,可见唐人所见陶集已有这种文本。而宋代以来的诗人化用陶诗,或作“戴月”,或作“带月”,在古代成语中也有“披星戴月”和“披星带月”两种说法。但“戴月”是头部的动作,“荷锄”是肩部的动作,月朗中天,归来的荷锄者沐浴着皎洁的月光,这句诗写出了农耕生活的一个优美而自然的情境,历历如画,劳动的辛苦,诗心的感发,也跃然纸上,故“戴月”的文本于义为长。

“远我达世情”与“远我遗世情”

《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遗”字下,有宋人校语:“一作达。”案“达世”之情可“远”,而“遗世情”则无须“远”,“远我遗世情”是一种逻辑悖谬的表述。这首《饮酒》诗在《文选》卷三○题为《杂诗》(属于第二首),查《文选》各本,这句诗均作“远我达世情”,《艺文类聚》卷六十五引陶潜《杂诗》,这一句也完全相同,可见这是正确的文本。但《文选》题作《杂诗》,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错误,《陶渊明集》卷四有《杂诗十二首》,《文选》的编纂者将其与《饮酒二十首》混淆,而《艺文类聚》的编纂者又沿袭了《文选》的这个错误。《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有“世与我而相遗”一句,“远我遗世情”的文本错误,可能是由此句赋语牵涉造成的,因为宋代一般士人对《归去来兮辞》大都能熟读成诵,而“世与我而相遗”的“遗”也是一个讹字(参见本书第223—224页)。

“少无适俗韵”与“少无适俗愿”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查检宋本《陶集》卷二,可以发现在这个“韵”字下有宋朝人所作的一条校语:“一作愿。”这表明,宋人见到的某种陶集版本,这句诗又写作“少无适俗愿”。一字之差,何者为是?1945年12月,程千帆(1913—2000)在四川乐山作《陶诗“少无适俗韵”的“韵”字说》一文[1],他虽然并未提出这个异文的问题,但他在文中指出:“韵之一字,其在晋人,盖由其本训屡变而为风度、思理、性情诸歧义,时或用以偏目放旷之风度与性情,所谓愈离其宗者也。然考验所及,则义虽歧出,而皆以指抽象之精神,是则其大齐矣。……则‘少无适俗韵’者,释为自来无谐俗之性情,为尤确矣。”袁行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细密的探讨,他指出:

“韵”本指和谐之声音,引申为情趣、风度、风雅、气韵、神情,乃六朝习用语。如《抱朴子外篇·刺骄》:“若夫伟人巨器,量逸韵远,高蹈独往,萧然自得。”《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条刘孝标注引《玠别传》:“天韵标令。”《宋书·谢弘微传》:“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王羲之《遗谢万书》:“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可见“韵”字乃褒义,或与有褒义之形容词相联。《世说新语·言语》“嵇中散既被诛”条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拔俗”可称“韵”,而在渊明之时,“适俗”不称“韵”也。又,“韵”固可后天养成,要乃天然生成,故有“天韵”之说。而“愿”则偏于个人之希望,“适”亦是主观所取态度。下句“性本爱丘山”之“性”,方为天然之本性也。上下两句分别从态度与本性两方面落笔,错落有致。《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愿”字与“少无适俗愿”之“愿”字相呼应。至于僧顺所谓“子迷于俗韵,滞于重惑”(《析三破论》,见《弘明集》卷八),已在渊明之后。僧顺,梁人也。欧阳修所谓“言无俗韵精而劲,笔有神锋老更奇”(《答杜相公惠》),则更晚矣。[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范子烨.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阅读札记[C]//侯长林.梵净国学研究.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