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观”

¥2.3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7

字      数: 928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儒家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观”[1]

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道德人文观下的“五常价值观”。“五常价值观”是道德人性作用于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它体现了立德修身、扩充自我、投身社会、齐家治国、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屈己利他的“大人文观”,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有很大差别;它能够使人感受到做人的历史使命和“天下意义”。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仁人志士,无不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无不在强调“与人乐乐”和“与众乐乐”的人的社会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杜维明强调了人格价值和人格精神作用于社会的意义,强调了从人格出发“尽性知天”的人文主张。杜先生说:“儒家传统里面的所谓‘为己’之学,事实上是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塑造独立人格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个独立人格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独立人格有相当大的不同,是建立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础上,所以不是社会性压倒个性,而是个性要成全社会性。个性成全社会性,表示个性不仅有深层的意义,而且有广度的意义,个性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这个‘为己’之学,从早期古典哲学,例如《论语》所提及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观点中,乃至《孟子》里面的‘人能尽心知性知天’,已经提出一个更深刻的讨论独立人格的观点,也就是一种全盖性或说涵盖性比较全面的人文主义。这与西方从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文主义是对自然主义的抗衡,对神圣传统的抗衡,因而它反宗教、反自然。而儒家人文主义在早期出现时,因为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即程明道后来发展的观点。”[2]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里面,体现出以德修身、以人弘道的人的使命感。人有这样的使命感,才能让自己自觉塑造人格,自觉奉守做人的“五常价值观”,坚守“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行的”的“儒行”[3],令自己箪食瓢饮、乐在陋巷[4],位卑而能报国、怀天下。因此,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格和价值观意义的人文精神。我们强调对传统人文精神认识,加深关于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的认识,加深关于启动人的自然属性中善性的认识,加深对传统“五常价值观”作用于“天下”“社会”的社会价值意义的认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唐帼丽.儒家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观”3800211[C]//侯长林.梵净国学研究.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