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价

¥0.5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10

字      数: 206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五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价

综上所述,后马克思主义以“语言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文化是意义表征,同时又是意指实践,是文化建构了社会现实、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主题位置或身份/认同,从而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框架中构建的反映论文化观。

笔者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构主义理论有几点明显的错误。首先,后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建构主义”哲学基础究其实质乃是一种精致的“语言唯心主义”。拉克劳和墨菲取消了话语与非话语实践之间的区别,提出“实践只不过是一种话语”的观点,将社会现实视为意义系统与物质系统,话语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统一的一体两面的构成物,似乎并没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他们最终还是确定,意义或话语系统是建构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置语言于实践和制度之上”[1]。这实际上掩盖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起建构作用的意义或话语系统的来源和执行建构行为的行动主体问题。显然,意义或话语系统及其践行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其物质实践和历史条件的缘由,李泽厚早就指出:“人类的最终实在、本体、事实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基石上才生长起符号生产(语言是这种符号生产的主要部分)。”[2]后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建构主义”哲学只能是在否定经济决定论之后,走上了话语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极端。又由于他们一贯强调话语体系和文化表征系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最终必然会全面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范永康.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