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

¥0.8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8-12

字      数: 417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

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两个问题需要界定:一是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构建这一理论形态的理论起点。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待西方经典文艺作品的做法。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法国剧作家的“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曲解”的基础上的。但是,这种“曲解”是合理的,因为法国人是按照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马克思指出:“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应用的形式。”[1]也就是说,马克思所看重的是后人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语境对希腊戏剧的创造性阐释。这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西方历史上的经典文艺作品,很少给予毫无保留的赞扬,他们总是联系一定的历史条件来阐释其现实意义。比如,马克思承认古希腊艺术的典范性,但是同时指出,古希腊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只能“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2],后人对待古希腊艺术的态度,不是对其进行复制和再现,而应该从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出发进行创造性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尤为看重的,是经典文艺作品中能够对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有着启示意义的成分。例如,恩格斯一方面承认但丁的伟大,认为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宣告了“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但他更重视的是如何产生一位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呼吁“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产生呢”[3]。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推重那些反映了人民的反抗和呼声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对当时无产阶级运动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譬如,恩格斯对爱尔兰民歌的褒扬,就是因为爱尔兰民歌记录了几百年中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压迫的英雄行为,并且反映了他们仍然处于阶级压迫的现实处境中。[4]同样,丹麦民歌反映了“日益强大的贵族怎样反对自由农,以及农民通过哪些手段结束了贵族的勒索”的状况,对于德国也有着启发的意义:“这首富有朝气的古代农民歌曲对于德国这样的国家非常适合,因为在德国,有产阶级中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一样多;无产阶级中农业无产者和工业工人也一样多,或者甚至还要多些。”[5]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6辑.201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