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0.6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843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当代审美教育问题,是一个充满挑战性与建设性的话题,一个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层面上直接介入当代中国文化/价值重建进程的话题。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化现实、人的具体生存实践层面来讨论审美教育的性质及其向当代之境的策略性转向,必定涉及一系列当代中国文化的具体问题;对当代审美教育活动的理性把握,必然联系着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认识。这里,我们仅就“什么是审美教育”和“当代审美教育如何可能”这两个方面,谈一些初步的想法。

一 传统的误区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可以而且必须以多个具体侧面或层面加以观照的现象。在我们这里,这种多重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就在于当代中国文化现实、人的生存实践正在不断成为一个“审美化”的事件和进程。而“审美化”的文化现实、人的生存实践,则在其流行泛滥之际,将一种审美文化实践中“扩张与危机”并存的双重情势,推到了当代中国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活动的广泛领域,亦即推向了整个中国文化进程之中,并且构成了诸如感性/理性、历史/当下、个人/社会、享受/创造、普遍性/特殊性、真实/幻像等等相当棘手的矛盾。可以这么来概括:当代中国文化现实、人的生存实践的“审美化”现象,不仅是一个当代审美文化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更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生动写照。文化现实、生存实践的“审美化”,在超出美学之于“美/审美”的规定性要求之上,既为当代中国的大众日常生活制造了缤纷灿烂的“诗意”表象,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在今天这个时候经常能够感到的人文精神/价值失落的恐慌。因而,就像我们曾经指出的,文化现实、生存实践的“审美化”,其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扩张现象,既加剧了当代中国文化在“审美化”进程上的危机,也常常使得人们摆脱危机的各种努力最终又成为一连串强化“审美化”现实的感性冲动。

正是在这种当代中国文化现实、人的生存实践的“审美化”景观面前,当代审美教育活动首先便突出了对于“什么是审美教育”问题的把握要求,并由此对传统话语形式的审美教育理想及其实践方式进行反思:依照我们来看,很显然,不管事情是否真的会像人们设计好了的那样去发展,在传统话语形式上的“审美教育”,其在自身运作方式上总是与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训练相联系(甚至同化),在观念上则同“寓教于乐”的原则相一体。因此,在相当普遍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往往并不具备自身真正独立的话语权,而是一定地体现为“寓教于乐”的个体艺术技能训练活动——人们相信审美教育总是具有体验的和令人身心快乐的特征,所以便常常以艺术和艺术审美活动(欣赏、创作)来作为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人们总是把艺术规定为天然地是“美”的,所以也总是因为“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是游戏”,因为“在美的直观中,心灵是处于规律与需要之间恰到好处的中点,正因为它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才避免了规律和需要的强制”[1]。人们便相信“美的”艺术和对“美的”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快乐、令人体验到“美的情感”。且不说今天的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技能能否真正全面构造“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体系,即以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景观而言,文化现实、人的生存实践的普遍“审美化”,实际已向传统话语形式上的审美教育提出了很大的质疑。

(一)“寓教于乐”的困难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