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

¥0.7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950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

一 关于“知识背景”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从学术史层面来看,作为现代中国美学的自觉的理论先驱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一批学者所开启的,乃是美学研究作为一种“纯理论”活动在20世纪中国学术语境中的特定路向与旨趣。而在这一特定路向上,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明显有着一种知识融合与变异冲突的内在迹象——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最大学术功绩,就是能够在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之初,便非常自觉地探索着一种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情趣、思考对象与西方文化的知识性成果、思想形式进行相互协调的新的学术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种存在于2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学术道路上的现象,事实上已经大大地改变了美学在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中的原有形象,或者说,由于在美学研究的知识背景上所存在的融合与变异过程,导致中国美学在理论的现代建构方面的特定价值特性,那么,我们就必须看到,从知识背景的具体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这正是我们现在从学术史方面对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认真的价值反省的重要对象。

这里,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一点,即:任何一种理论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所探讨的,正是特定学科知识在自身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具体增长与变异以及这一知识演变过程所呈现的学术价值构造和特性问题。由于具体理论的发生、发展总是存在一定规律性的历史过程,而知识层面的历史增长与变异则是其内在的支持,因而,探讨一种学科的历史演进,其知识背景所具有的问题必定会以一定方式凸显出来。

很显然,对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学术史考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具体历史进程中发现美学在20世纪中国的知识性增长与变异特性。而一定时代美学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的演化、增值过程——它是一种具体的美学活动和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历史体系中“如此”和“必定如此”的内在支持。这样,在探讨美学的历史架构时,其知识背景便显得十分重要——作为隐藏在理论或思想内部的制约机制,它充分规定了美学的学术形态及其价值呈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探讨,若要彻底探究美学理论活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可能性价值构造,无疑就需要将美学内部的知识增长与变异问题,引入到具体把握范围之中,以便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的价值性判断能够确立在一个有效的依据之上。

二 “两脉整合”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