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中国美学:1900—1949”研究之一

¥0.9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1284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美学走向自身现代理论建构的重要时期,“艺术起源”探究恰是其间中国美学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如果说,作为现代美学系统的重要方面,“艺术如何和为何起源”这一发生学问题曾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引起纷纷议论,那么,它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发展中,在竭力以西方学术为模范的现代中国美学学者那里,同样没有获得一致的解决。事实是,尽管1919—1949年间中国美学学者对艺术起源问题有过种种不同理解,但他们从始至终又都追踪、仿效了西方美学的相关知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演进的鲜明特征:现代中国美学学者在整个百年中主要采取了两个相关形式来体现自身的“现代意愿”,即一是在理论建构形态上有意识地吸纳或直接转用西方(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学说,借以完成中国美学由传统思想向现代理论的转换;二是借用西方较为成熟的学术方法,以形成自身对现代美学课题的新的认识性表达。而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形式中,西方美学一直被努力走向现代理论建构道路的20世纪中国美学学者当作了一种现成和可靠的知识来对待[1]

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过程中的诸多艺术起源观念,我认为,把艺术起源归于劳动实践或游戏或同情,是艺术起源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三种具体形态。

一 “劳动实践”观点的发展与系统化

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走向现代理论建构的道路上,“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观点有着最为广泛的影响。它最初以蔡元培、胡秋原为理论代表,至20世纪40年代以后则主要以周扬、吕荧等人为代表。其基本核心则是将人类艺术的最初发生归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视艺术起源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需要。

早在1920年,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一文就曾详细考察了原始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及其审美趣味发生、发展问题。他通过引用大量原始材料,认为由于“游猎时代生存竞争上必须的”要求,使得原始人类“有锐利的观察与确实的印象”,有“他们的主动机关与感觉机关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原始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装饰品,更进一步创造出带有萌芽状态的艺术品,模仿自然以表达原始人类自身情感。在他看来,这种最初形态的艺术创造冲动“不必到什么样的文化程度,才能发生”,而与原始人类“生活很有关系”[2]。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可说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学者从劳动实践方面探寻人类艺术起源之谜的第一声,此后则有更多人循着这条路去摸索开启艺术起源究竟的大门。这其中,胡秋原作为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现代学者,不仅是20世纪中国最早系统地运用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美学、艺术问题的专家,而且在一系列美学著论中有意识地将唯物史观用于艺术的发生学研究。在代表作《文艺起源论》中,胡秋原旗帜鲜明地阐明道:

人最初艺术发生与发展,大部分是起源于实用的动机——工作先于艺术。实用是艺术最原始的动因,最初的艺术是从实用生活的必要而起……最初决不是先有“美感”才有艺术,而反是在实用工作中才发生美的现象,连带着“美感”对象的原素[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