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道德之境——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

¥1.0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1412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审美的道德之境

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社会意识,使它在认识和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无以逃避各种道德力量的辖制。人类形体审美意识及其活动也是如此。当然,就具体体现伦理因素的普遍性、响应特定道德观念及其力量要求而言,中西形体审美意识还是有许多同异的。

一 中西伦理精神的一致性

中西人类经历着同样的生活过程,其各自形体审美意识中也常常反映出相似或相近的伦理精神,这首先就表现在它们都包含有“朴素为美”的道德理想。

中国人在形体审美方面力主“素以为绚”,强调真正美的人体在于归返内心、不施粉黛的天然本色。如果说,这就是中国形体审美意识的基本伦理精神,则其中已然呈现了中国人对于形体美的总体追求意识,即培养和欣赏形体美不应执著于身体细节的感官享受,而要深入以朴素自然为核心的生活规范,通过对自然身体形式的感受来理性地领悟道德存在。“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敷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1]。这一理想作为一种真正的伦理力量,支配了中国形体审美意识的整体发展。六朝时代对妇女梳妆的描绘便反映了这一点:“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是一种风韵,其极境却是追求“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或如宋代李德润词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这种对形体美的把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求达到对道德极境的内心喜悦,“天然去雕饰”而臻于内在心灵的完善。对人的身体形象的观照由此转化为一种对内心道德的朴素要求。

同样,我们在西方世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朴素为美”的形体审美理想。普洛丁说:“当你在反省自己或观照别人时见到了心灵的伟大,性情的正直,自处的纯洁,一副坚强面孔所特有的大丈夫气,一种镇静肃穆冲虚的心情所洋溢的尊严和谦逊,尤其是那种神圣的理性的光辉时”,“因为它们既然存在又显现出来,所以凡是见到它们的人,莫不说它们才是真正的实在。真正的实在究竟是什么呢?当然是美”[2]。依据这种形体审美中的道德自觉,西方人力图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而发现道德“无色的光辉”,以为深入于这样的境界则无一不足、无一多余。所谓“天生的丽质,即使洗尽铅华,也无须腼腆”,就是涉入内在道德之境、体照朴素之光的形体之美。而对于认真寻求和感受形体美的人来说,最要紧莫过于领会“朴素为美”的道德理想,由此得到最高的和神圣的形体审美享受,在理性上切实体会到作为“美本身”的形体美之“朴素”理想“就是一切所依归,一切所仰望,一切因它而存在,而生活,而思维,因为它就是生命、理性和存在的原因”[3]。如此,则一个人“看见肉体美,就不该去追逐,但是如果知道这些肉体美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象,就应该去追求那些幻象所反映的美本身”[4]

其次,中西形体审美意识共同规定了物质身体形式与精神心灵的统一关系,强调形体美绝非单纯的肉体形象,还包含有重要的心灵因素。用鲍桑葵的话来总括这一观念的基本要求,即“人体如果不表现人的品质,又何以成其为人体呢?”[5]

《国语》讲过一个故事:“阳处父如卫,反,过宁,舍于逆旅宁嬴氏……(宁嬴氏)曰:‘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6]这里,身体形式只是“情之华”即某种外在感性形式,真正的形体美则是“言文相合”即内在心灵与外在形貌完美统一。所谓“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便分明规定了心灵与身体外形的统一契合关系,单纯追求其中某一方面将产生形体审美意识的分裂。由此,在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深层,中国人展现了特定的道德一统化意识:要求形体审美必须贯彻心灵与身体形式的统一契合,实际就是要求贯彻道德意识于形体美的欣赏和培养,以道德力量及其具体原则为最后的根源和本质。这一点,也恰是传统儒学道德观的明确表示。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已是相当明确的形体审美原则,所要求的,是以道德的“善”(仁)支配身体的外在形式。所以,孔子“尽美矣,又尽善”的审美理想,既是音乐审美的主张,同时也灌注在中国人的形体审美活动中,成其为形体审美意识的根本理路。以这种伦理精神规范形体审美活动,则嵇康不但外形上“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心灵方面更是“高而徐行”,“岩岩若孤松之独立”[7],身体形式完善地统一着心灵内部的高拔之美。又于是,在艺术创造中,“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然,有归仰之心”,而不能仅只“贵其姱丽之容”,以“取悦于众目”[8]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