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趣的审美形态》旅游文化

¥0.3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443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旅游文化

如果说隐逸是古代文人追求野趣的一种典型方式,那么,旅游则无疑是现代人追求野趣的最佳途径。任何人和任何民族都有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旅游文化的本质就取决于人的这一本质属性。个性解放指人的身心达到自由和谐的状态,人的感情和情绪能自由地抒发,它总是在动和静的二极对立及其相互转换中实现的。动极思静,静极思动,过分紧张的运动后,希望享受一分安闲,坐卧或憋闷太久,则喜欢运动或旅行,人总是在动和静的运动中达到心性的调适和体力的平衡,如中国古代的“隐”和“游”。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的本质属性使人类天生具有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旅游活动的产生。旅游主体有着永远进取、永不安分的灵魂,即或是现代人纵情山川和信步海滩的休闲旅游,也使他们脱离了社会角色和关系网络的束缚,恢复了自由之身,使其心性得到调整和完善。从本质上说,旅游活动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和产物。

当前文化的第一特征就是大众文化的漫溢。依赖口语传播的文化产品不能满足汪洋大海似的大众的需要,而书面文化仍然是部分群众阅读的障碍,电子传播的平等性、广泛性使得它成为大众文化可以利用的极佳形式。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视之类的电子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来保持与外界生活的沟通和交流,电子传媒不仅受众范围广泛,而且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可以说电子媒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与当代人的生活浑然一体,电子媒介已是我们的生存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的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批量生产等特点的形成源于电子化的介入。“野”同样是大众生活的热点,但它有别于以电子传媒为骨骼和硬件的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野趣是在媒介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心理享受,必须经历客观现实才能获得。追求野趣的旅游就在某种程度上排斥电子媒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