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性状态下时尚演变的特征

¥0.2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368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历时性状态下时尚演变的特征

对时尚演变规律的探究,除了在共时性状态下考察之外,还要在历时性状态下对其进行把握,以动态的眼光去把握它产生、发展、演变,努力在历史性与逻辑性、稳定性与变易性的辩证统一中,寻求对时尚形成新的认知与理解。

就时尚的历时性演变及相应表现形态而言,虽然各家研究的出发点、理论背景和阐释目的不同,但具有一定共识的是“三大形态”说。如金元浦认为:“时尚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也有一个发展序列。可以区分为时兴(fad)、时髦(fashion)与时狂(craze)三个阶段或三种形式。”[1]周晓虹认为:“时尚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现象,它有不同的层次,具体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有关时尚的诸多称谓中选择时髦(fad)、时尚(fashion)和时狂(craze)这样三个最具概括性同时又互为连续的概念来代表时尚这一现象的三大主要形态。”[2]两位学者对时尚三种发展形态的汉语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却是一致的,如对“fad”,前者解释为“时兴”,后者为“时髦”;对“fashion”,前者为“时髦”,后者为“时尚”。那么,“fad”、“fashion”究竟对应汉语哪两个词语比较适合呢?对于“fa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为牛津词典)解释是“流行的时尚、爱好、狂热等”;《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为朗文词典)解释是“(一时的)狂热;一时的风尚”。相对于时尚的初始化“起步”状态而言,“fad”显然是“小跑”了,它虽未形成气候,但已稍有影响了。因而,它不应该是时尚初始化状态时的“时兴”。不过它也绝不是“时尚”。两个词典对“fad”均有限制,前者表述为“not likely to last”,后者限定为“a short-lived”。既不是“时兴”,也不是“时尚”,它是否可以对应“时髦”呢?这还要取决于“fashion”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在牛津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popular style(of clothes,behavior,etc)at a given time or place流行的式样;时尚;风尚;风气”;朗文词典解释是“the way of dressing or behaving that is considered the best at a certain time时髦;时尚”。两者的共性释义为“时尚”,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依据,重要的是两者对该词严格的时空限定,前者为“at a given time or place”,后者为“at a certain time”,这一点对该词能否对应汉语“时尚”是非常重要的(见下文论述)。由此可见,周晓虹对“时尚”的三种形态划分似更为合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兴”不存在。实际上,时尚(fashion)初始化状态的“时兴”,在英文中对应的是“trend”,即“start a style,practice fashion,etc that others copy,开风气之先;带领新潮流”。对于时尚(fashion)发展的下位范畴,两位学者均认为是“时狂(craze)”,我们则不能苟同,时尚(fashion)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临界线,在此之前,它为少数领潮者所拥有和操纵,当它冲破这个临界线为大多数赶潮者普遍拥有时,它已不再是“at a given time or place”,或“at a certain time”,它已经是“popular favor or acceptance 风行;be fashionable or popular everywhere 到处流行”了,即“vogue”。但这种状态并没有达到时狂(craze)的地步,因为“craze”的意义是“a very popular fashion”。我们称这种状态为“时宜”,即时尚(fashion)冲破临界线后,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当时的需要或好尚”。当然,“vogue”所体现的时尚状态并非汉语“时宜”所能充分涵盖,只是我们根据需要,赋予它以此义。经过“时宜”(vogue)之后,时尚(fashion)将有三个发展方向,或走向狂热的、不理智状态的“时狂”(craze);或走向毫无审美因素可言的“时俗”(obsolescence);或走向经久不衰的“经典”(classic)。而“时狂”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发展的方向,并非唯一的发展道路。据此,我们认为时尚的历时性动态演变过程和相应形态表现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