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亟须审美提升

¥0.3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450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消费文化亟须审美提升

上述对消费文化审美特性的解读着重从其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意义结构这样一个逻辑系统来分析,侧重的是对消费文化的美的哲学解读,这种哲学无疑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因为离开了哲学分析,文化就只能作为它的个别表现而不能作为某种社会历史的整体而被了解,但同时这种哲学分析又有着某种理想化的、封闭式的标本化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文化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审美性生存”的境界。

一 消费文化的现实面目

符号与影像的泛滥。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符号和影像的大量生产和复制,消费文化就是由影像和符号所编织的一张巨网,把每个人都网罗其中。消费文化离不开符号和影像,它们构成了消费文化的外在形态和表征体系,是消费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消费文化的审美起点就是符号与影像,这种依赖关系使得符号与影像大量生产和复制,直到充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直到泛滥过剩。规模巨大、数量惊人、分类细致的商品符号和影像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只能在这样符号化、影像化了的物质世界里消费、审美、幻想,像是一场无休无止永无尽头的狂欢和盛宴。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再单纯是其使用价值,更主要的是消费它们的像,从形形色色的形象中获取情感体验,满足心理需求,感受的满足取代了功能的满足,消费欲望(desire to consume)和消费趋向(propensity to consume)取代了本意上的“需求”(need),欲望被不断刺激、扩大,消费蔓延为生活的重心,成为新的社会现实,使我们几乎只能为了消费而存在。各类广告就是利用这一点制造出大量的生动鲜美的影像,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向附着在一系列商品之上,不断地向你演绎美好的生活——只要你消费商品,就可以获得。符号和影像就这样使商品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和视觉功能,博得里亚把这些符号和影像称为“超现实”(hyperreality)和“仿像”(simulacra),他认为在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人们会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的不断宣传而去购买某种服饰和化妆品,仿照“仿像”去消费和打扮自己。符号和影像的这种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特征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仿像文化在消费社会实际上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表面上的主动消费活动其实质却是消费主体的被动屈从,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种屈从和主体性正在丧失的危险。消费文化的审美特性本来在于它对人们生活的解放,在于让人能够在消费中体验到自由自在的感觉,而过分泛滥的消费文化符号和影像对我们生活铺天盖地的冲击却破坏了这种“解放之美”,它甚至会造成一种潜在的“束缚之苦”。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消费文化的代表麦当劳,它们扎根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代就吃着他们的汉堡、薯条长大,成为这种快餐文化的忠实拥护者,这些孩子长大后再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吃汉堡、薯条,这样代代沿袭,成为每个家庭的必然选择——而这种选择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主体的主动行为,他们只是从小在汉堡、薯条的包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西方有学者认为在这样的“麦当劳化的社会”[1]中人们根本无法实现思考、创造等潜能。消费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心理和品位,剥夺着主体的自觉性,而我们却浑然未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