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本的后现代意识解读》视觉文本的后现代意识解读

¥0.4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517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视觉文本的后现代意识解读

21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明和迅速普及,大众传媒相应地由印刷文化转型成为视觉文化,由此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视觉转型。天才而敏感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电视初生的年代就预言了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他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1]当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时,人们用眼睛去看,用眼睛去想,用眼睛去说,甚至用眼睛去消费,用眼睛去表达我们对于时代的意识。

毫无疑问,影视仍然是今天大众传媒的主力军,也是典型的以视觉符号作为主要语言介质的大众传媒之一。与传统的口头有声语言、文字语言等传播方式相比,视觉符号语言呈现出其鲜明的视觉审美特征。然而说到底,从有声语言符号、文字语言符号转向这种以视觉语言符号为主体的传播介质,其实不过是一种时代意识及其诸多症结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如果说在传统的文字语言的流动中体现的是一种古典情结和现代精神的话,那么在视觉符号的纷呈中,我们则更多地透视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在文字语言及后来的印刷时代,文字和艺术仍只能由少数特权阶层享有,他们是有条件接受教育的精英阶层,拥有能够恰当地欣赏文字和艺术的优越感。另外有相当一批人却无缘于文字,只能终日劳作,为精英阶层的文化优越感提供物质保障。因而,在对文字语言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他们说要“敬惜字纸”,一字一纸,一卷一轴皆是祖宗们的经典,应当奉若神明,亵渎不得;他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将自己的特权获取解释为对于文字的掌握。为了维持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精英阶层强调权威和中心,强调秩序和逻辑的连贯性,强调深度和意义等。然而,后现代主义所热衷的正是颠覆和打碎现代主义所尊崇的一切,就是要调侃权威,消解中心,打破秩序,断裂逻辑,追求平面和感性……这诸多的理念在视觉符号的大批登场出镜中得到了实现。由此,以视觉语言为主要传播介质的当代影视文本在审美特征上便染上了浓浓的后现代主义情绪。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