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0.3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471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众所周知,艺术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科学技术却能使其永葆青春,或者使其脱胎换骨,助其新生。诺基亚美展数码艺术部分策划人古纳南(Gunalan Nadarajan)说:“艺术不能置身于科技发展之外。如果艺术家要反映社会,就必须对生活中的文化作出反应。数码艺术家所反映的,就是他们所身处的电脑文化。”[1]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没有冶炼术和机械制造技术,就不可能有钢琴和管风琴的产生,也就没有声乐辉煌的发展;没有工业技术的崛起就不会有交响音乐灿烂的今天;没有颜料和造纸工业技术就不会有现在的绘画艺术;没有光学、电子、机械技术就不会有电影艺术、摄影艺术;没有电视技术就不会有电视剧、电视艺术。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支撑和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这也正如日本著名电影理论家岩崎昶说的:“艺术不是单纯地从几万年前堆在某处的两块石头上的壁画开始发展到今天这样规模的,它所以能逐渐扩大其领域,成为巨大的力量,首先是因为它能够最勇敢、最迅速地接受和利用每一个时代最发达的机械(技术)。换句话说,艺术就是直接产生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的生产技术这一基础之上的。”[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