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体验主动性:我审美,故我在

¥0.1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15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审美体验主动性:我审美,故我在

传统艺术观认为,艺术生产过程止于艺术作品的完成之日,艺术品的诞生之日即为艺术生产的完成之时。而自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接受美学理论则深刻地批判了传统艺术观把读者抛在视界之外的致命弱点,大胆扯起“读者中心论”的理论大旗来抗衡盘踞艺术史千年之久的“作者、作品中心论”。

诚然,接受美学极力强调读者中心作用的观点不无偏颇,但其对欣赏者在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能动作用的论述是非常富有启发性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家生产了艺术品,只为消费者提供了创造艺术价值的可能性而非价值本身。一般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而艺术品的价值却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艺术作品只有经过接受主体的主动欣赏和参与过程才能将潜在的艺术化为现实的艺术,因而艺术作品的欣赏同时也就是艺术创造。虽然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接受主体并不一定实际地创造出物态化的艺术作品。但是,一部艺术作品经过千百人的审美内化,融进了各自富有个性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后,原有物质形态的作品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活”了起来,化为审美意象,跳起生命的舞蹈,闪动着生命的灵光,以不同的感染方式烛照着每个个体人生的精神生活,艺术创造到此才算最终完成。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