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图文”经典

¥0.2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3

字      数: 32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简说“图文”经典

文化研究者通常认为,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脱离蒙昧时代,迈向文明,它观照和记载着人类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和意义的归宿。经典文学则是传承思想文化和知识智慧的纽带。批评家A.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曾写道:“一部书是一台借以思考的机器。”经典文学“图文化”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议的学术问题。很多学者认为经典文学“图文化”会导致文本意义的丧失、扼杀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周宪曾在《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中论及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以成功的图文个案来说明“图文化”适应了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我们认为,经典“图文化”并非始于今日,如果把握好一个“度”,“图文”经典文学便会是一个唤起年轻读者兴趣,普及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是符号化的产物,“符号”的基本特征就是叙述性和交流性[1],因此,文字与图像都可以承担文化传播的任务。从西方文学来看,图像的叙事史同文化史一样悠久,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论述过诗、戏剧和各种造型艺术(画)的不同叙事功能。在公元4世纪末,图像叙事被大规模用于解读西方经典《圣经》,《圣经》故事被绘制在教堂墙壁和窗户上,“是给没受过教育的信徒念的书,教导他们《圣经》经文的历史”,“图画等于是阅读”[2]。今天,在插画本《圣经》文学中仍然可见米开朗基罗、卡拉奇、丢勒等不同时代大师的杰作。14世纪,随着木刻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羊皮纸和纸质《圣经》故事书,图画被配上只言片语,这些文字被当作文本页边的说明或人物对白,就像今天的连环漫画。各种各样的图像书十分盛行,并一直风行到中世纪结束。西方现代文学的插图开始于15世纪,即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大量的插图书籍,《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便是其中之一。至于奥布雷·比亚兹莱为王尔德的《莎乐美》等作品所作的插图,威廉·冈特曾这样评价:“他不知不觉创造了(或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精髓。”插图使书籍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新一层的内容和方法,这种通过绘画方式来辅助文字内容的方式,使书籍内涵更加丰富,具有直截了当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从一开始就受到欢迎。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