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俗文化中的伦理观念

¥0.7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501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傈僳族民俗文化中的伦理观念

摘要:每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文化,而每一个民俗文化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现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傈僳族民俗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傈僳族是中国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傈僳族目前有70多万人口。傈僳族自称“里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当为傈僳族先民的“笮夷”,远在公元3世纪前就散居在今四川的西昌、冕宁、盐边和云南丽江、宁蒗等地。唐初傈僳族属“乌蛮”部落集团中的“施蛮”、“顺蛮”成员。唐樊绰《蛮书》卷四中有“栗粟两姓蛮”,第一次记下了这一名称。随后《元一统志》中便称作“卢蛮”,至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称为“栗些”或“力些”。清朝时期傈僳族的书面记录名称与近代已经一致。乾隆《丽江府志略》记载:“近惟居澜沧江边者,称为傈熟。”[1]

明正德《云南志》卷十一“丽江军民府”说:“兰州,在府西三百六十里。唐时地属南诏,为卢蛮所居,名罗眉川。”据此记载,唐朝时期,县境内就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元一统志》“丽江路疆界”说“西至兰州冰琅山(现碧罗雪山)外卢蛮界四百八十里”。明嘉靖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48—1549)丽江知府木氏与西藏两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为争夺中甸、维西、宁蒗的统治权而发生了长期的战争,大批傈僳族人民被抽调当兵与藏军激战,后因不堪忍受木土司的压迫剥削便在部落首领“木必扒”的率领下,一部分迁徙到了澜沧江流域,另一部分渡澜沧江,越碧罗雪山迁徙到怒江流域。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孔燕.傈僳族民俗文化中的伦理观念[C]//杨国才,李伟,王韵.民族伦理与道德生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