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下的老挝阿卡人生活伦理

¥1.3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92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社会变迁下的老挝阿卡人生活伦理

摘要:随着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老挝北部的阿卡人从以种植旱谷为主、罂粟种植为辅的自给自足为导向的生计方式逐渐向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过渡。伴随着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和人员互动,阿卡人逐渐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状态。通过从同源村经迁徙而分流出来的两个阿卡村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培养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注入,这些“叠加”(overlapping)的进程在老挝阿卡社会产生了马赛克(mosaic)似的伦理实践变化。在这些多重塑造力量中,“商品化”是导致近几年阿卡生活伦理变迁的关键机制。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低度开发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国外援助和投资。从1975年开始,老挝人民革命党(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除了在政治经济结构方面的加强以及实践性改革和调整外,还面临着根植于历史的集中人口控制等棘手问题[1]。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老挝政府处于“民族平等”、“佬族化”和 打造“老挝主流文化”的选择窘境中。从另一方面来讲,老挝的民族国家进程受到政策和实施的制约。[2]政府效力限制着对辖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控制。并且与外国资本(FDI)和国际援助的不断注入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从而对国家和民众的对接和互动进行调整、制约和挑战。

对任何民族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一个梳理和横向比较,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共同性和普遍性:对自然规律的遵从和敬畏、尊老爱幼等体现人类同类感的道义,阿卡(Akha)也不例外。长期从事阿卡研究的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列欧·阿尔丁·汪格索博士(Dr. Leo Alting von Geusau)认为,口述史诗《阿卡赞》(Akhaza)是一部规范传统生产和生活的指南[3]。他写道:“‘阿卡赞’是代际口传的一种宗教,生活方式,风俗,礼仪和仪式,和父辈传承下来的宗教”。社会行为都有伦理道德的约束,但是对这些伦理准则的理解和实践是处于动态的。[4]换句话说,人们对生活伦理(life ethics)的认知和实践是在不断变化中。[5]与之相应,福柯不把伦理理解为一种严格的道德哲学。具体来讲,他认为伦理是个人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对一系列道德规范的内在调整,结果这种“自我形成”的活动或“主观化”(subjectivation)组成了个人的道德存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云霞.社会变迁下的老挝阿卡人生活伦理[C]//杨国才,李伟,王韵.民族伦理与道德生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