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入西方的近代中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结语 难以超越的他者

¥2.1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3

字      数: 51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难以超越的他者

历史地看,专业性的美国对华报道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此之前,美国的中国报道还远未形成气候和规模,正如库伯(Cooper)所言:“在整个19世纪,完全持孤立主义态度的美国并未意识到国际新闻的重要性。大体而言,美国人唯一获得的国外新闻来自美联社……而美联社提供的唯一的国外新闻却来自路透社领导垄断的欧洲新闻通讯联盟。”[1]虽然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从19世纪中叶已经出现了零星的中国的报道,但是,这些早期的中国新闻并不是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写的,而是出自美国的驻华外交官、旅行者、商人或者临时受聘的通讯员等非专业人士之手,这些稿件的文学色彩比较突出,新闻时效性也不大,也很少说明采写者的身份。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美国涉华报道还停留在早期的萌芽阶段。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当美国的四家主要报社开始形成驻外记者群体时,美国的涉华报道才真正发展起来。[2]研究者指出,美国的驻华记者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战前,由于美国政府持‘中立’立场,许多记者大都以第三者身份进行采访和报道。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中国的盟国,有切身利害关系,在华记者对国民党当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特别关注,并且对中美有关当局施加了一定的影响”[3]。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美国记者的对华报道基本处于常规化的运作轨道,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而且大都集中在中国的大城市,记者们“可以广泛进行采访,获取新闻资料。还可以避开新闻检查,自由发电,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4]。因此,1940年以前美国的中国报道更加自由和中立,这一时期的驻华记者不仅属于美国主流新闻机构开展中国报道的先声力量,他们的报道实践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时国际新闻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内在规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莉.映入西方的近代中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