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经济”的历史观诠释问题

¥0.8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1145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知识经济”的历史观诠释问题

自唯物史观创立以来,任何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深刻、长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会使人们把马克思恩格斯早已从科学理论形态上解决了的历史观基本问题重新提出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类所具有的持之以恒地追求“普遍、终极和绝对”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说明需要从时代的高度不断重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方法,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借以澄清因时代的急剧变化而使人们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所产生的一些模糊的和不科学的认识。在对“知识经济”历史观诠释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学术界许多人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使用为决定因素的经济,其核心是创新即以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这并不错,然而,这一诠释并没有说明一般的“知识”或“创新”在什么意义上才能成为“经济”。这里涉及“知识经济”由以成立的哲学历史观基础问题。不搞清这方面的问题,就易于在方法论上导致有关研究和宣传中的混乱,如或是认定“智力和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取代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社会结构的深层基础地位;或是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蛊惑”、是一种无稽之谈,等等。

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经济”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对“知识经济”作科学的历史观诠释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是从两种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考察生产力问题的:一是从本体论的视角;一是从辩证法的视角。他从这两种相互联系的视角上对生产力问题的考察,为正确研究“知识经济”由以成立的哲学历史观基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一 马克思考察生产力问题的本体论视角

当马克思从本体论视角考察生产力时,他把生产力视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层基础或“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对这种生产力,马克思有不同的表述,如:“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1]、“直接生产力”[2]、“物质生产力”[3]等。这些不同的表述虽各有其特指含义,但都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一致性。马克思这一考察是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的:生产力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作用的逻辑结构;物质生产力与其发展形态间的逻辑关系。

1.生产力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作用的逻辑结构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作用的逻辑结构是通过他对生产力本体论决定意义上决定作用的纵横坐标系的科学考察确立起来的。

“纵向坐标系”考察。这一考察的指向是:相继更替的历史时代的生产力间的继承性。马克思在1846年给安年柯夫的回信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述”:“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4]生产力对一定时代的人们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是一定时代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并最终规定着该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精神生活总的发展导向。因此,这里所讲的生产力本体论意义上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坐标系”,是全球性的和纵向上的。这样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是一定历史时代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这种实践能力当然包括智力和智慧的因素),但这种实践能力本身仍然是被既定的物质力量所决定的东西。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叶险明.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