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记忆实验研究的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0.1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5-02

字      数: 11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1.3 动作记忆实验研究的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90年代,一些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悄悄地、不动声色地开始研究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也就是说,内隐记忆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不像在其他领域的研究那样“热火朝天”,“争论得面红耳赤”。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不需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动作内隐记忆的研究采用的是任务分离的研究方法,主要考察动作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为加工理论和多重记忆系统理论提供了证据。如:国外学者对动态信息的内隐记忆进行了研究(唐正宇、杨治良,1998)。Nilsson(1992)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被称为“动作决定任务”的任务来评价动态信息的内隐记忆。他们认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比静态的两维或三维物体的研究涉及更基本的知觉加工。该实验有两个测验,一个是再认测验,要求被试指出他是否记住了实验中所看到的每个动作;另一个是动作决定任务测验,要求被试指出向他呈现的每个动作是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动作。实验结果显示,自然的人类动作启动是可能的,而不自然的歪曲的动作没有显示出任何启动。Verdolini—Marston等人(1994)利用追踪旋转任务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动作记忆与言语记忆一样存在着内隐记忆现象;加工水平影响动作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动作内隐记忆。国内学者谢国栋(1995)采用篮球比赛中前场防守阵势和无意义的图形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残图补全的间接测验方法,以启动效应作为内隐记忆的指标,探讨体育运动中内隐记忆的某些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启动效应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有很大关系;熟悉的,有实际意义的非言语材料有利于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依赖于暂存的表象。也就是说,内隐记忆依赖于一类前语义知觉表征系统。有效的动作记忆是主体在接受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已有的动作经验对该动作进行特征分析和加工,从而保留其关键成分或基本特征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保留原来所输入的动作信息。动作记忆是通过编码,把输入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认知方式进行编序和保存其基本特征的。多次重复练习仅是形成和巩固动作记忆的一种方法,通过指导练习者对动作信息采用合适的编码方式、编码策略,也同样有利于动作记忆;动作记忆的效果是由外部反应和内部反应的整体所决定的(谢国栋,199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谢国栋.视障人群的动作内隐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