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记忆的感觉道效应

¥0.9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5-02

字      数: 602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实验三 动作记忆的感觉道效应

1 问题的提出

感觉道效应(modality effect)是指学习和测验阶段采用不同感觉道呈现刺激,导致减损测验成绩的现象。国内外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感觉道效应的研究,大多是采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实验方法。多数研究表明,感觉道效应在直接测验中不存在,而在间接测验中存在。最近一些研究又发现,感觉道效应主要发生在数据驱动的间接测验中,而概念驱动的间接测验则无感觉道效应。Easton,Srinivas和 Greene(1997)在对视觉和触觉感觉的匹配研究中,通过控制感觉道的信息加工特点,没有发现内隐记忆的感觉道效应。他们认为以往的研究出现感觉道效应可能是感觉道本身加工信息的差异引起的。笔者认为造成感觉道效应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很复杂,除上述原因外,至少还存在测验方法上的问题。在感觉道效应的间接测验中,研究者通常采用残词补全、词干补笔的测验任务,而这种测验任务需要一种产生式的反应,即一个线索的给出,被试产生补全反应。相对感觉道不变而言,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道的改变,势必降低刺激线索的强度和特性,从而产生感觉道效应;在感觉道效应的直接测验中,研究者通常采用线索回忆测验任务,线索回忆主要靠刺激材料的熟悉性,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道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多少刺激材料的熟悉性,为此,也就不产生感觉道效应。本文采用加工分离程序的实验方法,通过改变被试学习和测验阶段的触觉道进行动作内隐记忆和动作外显记忆感觉道效应的实验,拟探讨:(1)动作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感觉道效应;(2)视障人群(包括视障运动员、盲和低视力生)动作内隐记忆的特点;(3)比较视障人群与明眼学生和运动员在动作内隐记忆之间的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谢国栋.视障人群的动作内隐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