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道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突围》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突围方式

¥0.4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501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突围方式

反思文学通过反思“文革”错误、极“左”危害性以及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苦难来参与建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种建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作者主体受到当时意识形态变革的影响,在作品构思时就具有鲜明的反思意识。如古华在谈到《芙蓉镇》构思时说道:“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使我茅塞顿开,给了我一个认识论的高度,给了我重新认识、剖析自己所熟悉的湖南乡镇生活的勇气和胆魄。”[1]其二,作品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倾向性。如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许茂老汉和他的几个女儿的命运遭际为基本线索,以十年动乱为背景,从政治角度反思了当代农村生活和农民坎坷的人生道路。其三,塑造了诸多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主体的命运叙述揭露了极“左”路线的错误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班主任》中的谢惠敏,《绿化树》中的章永璘,《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芙蓉镇》的胡玉音和秦书田,《蝴蝶》中的张思远等等。

反思文学在建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时,汲取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资源,同时也汲取了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关于后一点在上文论述中已经涉及,着重讨论了主体声音的裂隙与道家话语发生的关联。下面我们将换一个观察角度,把问题讨论进一步深入,着重探讨道家话语突破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具体方式。这种突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塑造与道家精神相通的人物形象,二是作者或小说人物运用道家思想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