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张扬道家的文化姿态》“桃花源情结”与“水”

¥0.2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323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桃花源情结”与“水”

当代作家汪曾祺对桃花源有挥之不去的留恋,在他广泛传诵的一些作品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桃花源情结”的深层影响。汪曾祺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极深,他曾说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是儒家,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同时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受戒》等作品中更加突出,对此他承认“可能有一点”,他认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1]这种有关人生的看法正与道家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这里不是全面讨论汪曾祺作品中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是从他的作品中揭示道家话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发生的表现形态。

陶渊明所塑造的桃花源是有唐以后文人的生活理想,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都明确表示对陶渊明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他归隐生活方式的肯定,如苏轼曾公开声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2]他不仅在诗中以陶自喻,而且作和陶诗一百二十余首。陶渊明在历代文人心中具有崇高地位,不少人都有“桃花源情结”。汪曾祺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式文人,也对桃花源的生活理想颇有偏爱。1982年他到湖南武陵桃花源游览,“作了一日武陵人”。这次经历似乎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的“桃花源情结”在那一天仿佛接通到文化源头,因而他欣然命笔: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