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世界的态度:隐逸或疏离》与主流社会的疏离

¥0.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470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与主流社会的疏离

道家的个人“隐逸”与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合二为一的问题。如,庄子是战国时宋人,他不愿意与本国朝廷合作,也不肯投奔他国,甚至别的国家延聘他去为官,他也拒绝了。庄子把为官者比作祭祀的牛,虽然表面风光却失去天性和自由。庄子的行为对后世文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旦对主流社会不满,他们就效法庄子而追求精神超越,或者沉迷于文学艺术中。

“隐”和“逸”属于两种境界:“‘隐’是初级境界,属于技术操作的境界,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执有所待,所以它基本上就是‘身隐’。‘逸’是高级境界,属于艺术审美的境界,它在相当程度上已无所执无所待,实现了‘天人合一’,所以它基本上就是‘道隐’。”[1]在“隐”或“逸”的同时,都会表现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态度。当然,隐逸和疏离并不总是同步进行的,有些人没有接受隐逸的生活方式,或者无所谓隐与不隐,但对主流社会或主流话语却采取疏离态度或不合作立场,这点实际上也与道家思想精神相契合。

在新时期文学中,作家或小说人物因为选择隐逸人生而采取与主流社会疏离或不合作态度的,并不是很多,这种情况是由当今社会本身所决定的。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以来,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比古代不知密切多少倍,特别是1949年以后,国家意识形态对全国从城市到乡村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动员,并且在思想精神上进行了洗礼,这样“隐逸”人生也就难以保证,或者说“隐逸”是很有限度的。然而,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而选择与主流社会疏离态度的却不少。新时期文学中对主流社会或主流话语采取疏离态度,在寻根文学中有,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中也有,不独体现在作家的文学选择上,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这里仅以先锋文学为例,寻找先锋文学的疏离话语与道家疏离话语的契合之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