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思潮对道家话语的拒斥

¥0.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937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人道主义思潮对道家话语的拒斥

“人道主义”(humanism)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首先是在西方社会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试图建立起关于人的科学,以便与神学相抗衡,他们以大写的人去取代神,以人的理性去取代神的理性,以人权去取代神权。从文艺复兴,经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直到尼采高喊“上帝死了”,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日益深入人心。人道主义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信念:1.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自然的,它依照自己的本性运作而不受宇宙之外的任何东西控制,同时否定那种认为宇宙是由上帝或其他神所创造的信念。2.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人道主义者都承认人性是自然的,但在回答人性是如何构成的这一问题时,意见却不相同:有人认为人基本上是理性的,有人却认为基本上是意志的;有人认为人性是不变的,有人却认为是进化的;有人认为人是被决定了的,有人却认为是自由的。不过,所有人道主义者都认为,在人性中存在某种终极性的不可还原的东西,特定个人是被引起的(即为其父母所生),他也会死去,但只要他生存着就一定拥有某种本质上只属于他的独特东西。3.自然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就是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某种其他目的的手段,或仅仅是那些并非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目的的欣赏者。每个人的内在价值就是他自己,他并不需要从神或其他存在那里讨借价值。强调每个人具有某种绝对不可还原的独特本性,是赋予人以尊严的必要条件,而强调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应被视为手段,则是争取人的平等权利的必要前提。[1]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人道”这个概念,但它和“人道主义”的内涵有所不同:“人道”是与“天道”相对的,而“人道主义”是与“神道主义”相对的。中国的“人道”概念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制度等等。在《左传》、《国语》那里,“人道”就已经包含了人的性情和伦理道德规范的意思,以后“人道”的含义逐步丰富。也就从那时开始,中国古人把天道和人道分开论述,认为人道犹如天道,是人必须遵守而不可违背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论道,首先着重于天道的探索,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而深入到本体论,第一次提出道为“万物之宗”的思想,并据此展开论道。老子论天道最终还是为了落实到人道,所以他把道和德并论,德就是天之道在人之道上的体现,同天道一样都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道为本体和运动规律的思想,提出人生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体道达道,实现“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至道境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