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代阐释和被遮蔽的背后

¥0.6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797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被现代阐释和被遮蔽的背后

如上文所述,道家话语一方面被现代阐释,另一方面被遮蔽,这是道家话语在20世纪(包括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命运。如果深究起来,这种文化命运实际上隐藏着某种价值规范和文化心理。道家话语在新时期文学和文化中被遮蔽隐藏着这样的价值规范:道家话语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东西,是落伍、保守的东西,在当代语境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合法性,所以应当对它进行批判和清除。道家话语被现代阐释则隐藏着这样的价值规范:道家话语融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一,许多思想精神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合理性,应当被吸收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来。进一步说,道家话语无论被遮蔽和被现代阐释,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向往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双重文化心理,其中以向往现代性为主流。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戊戌变法以后的整个20世纪,中国人都在为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建立繁荣昌盛的民族国家而不懈奋斗,尤其在20世纪后二十年,更是明确地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目标而展开。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在推进着中国现代性工程。这个工程其实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逐步而悄悄地启动了,在19世纪末以后更是自觉地加以建设。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它还没有走向终结,而中国的现代性就更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中国的现代性不是离“终点”更近,而是离“开端”更近,它是一项正在建设的工程。20世纪中国历史,不仅存在现代性问题,也存在反抗或反思现代性的问题,它是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双重变奏。中国人从20世纪初一打开国门,就面对着“两个西方”,即一个“现代性的西方”,一个“反抗或反思现代性的西方”。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原因,接触、接近了不同的“西方”,面对同一问题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两个西方”是造成20世纪以后中国诸多文学、文化论争的原因之一。而对“两个西方”没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也是论争的当事人及其后来者产生误会的根源之一。[1]在中国建构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文化大背景下,作为文化接受主体之一的道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在这个几乎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中,道家话语被现代阐释和被遮蔽都受到它的规限和启发,这种文化实践也隐藏着中国人向往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双重文化心理,其中以向往现代性为主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