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0.6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88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系统地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在他看来,科学技术不仅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了第一生产力,而且它还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承担了意识形态的职能。

一 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从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入手的。哈贝马斯通过研究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发现马克思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时期其含义有所不同,断言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即在“虚假的意识”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只有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意义上的概念,才是把握住了马克思思想的实质。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期以中性的态度来谈论意识形态,把它视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列宁公然把它变成一个中性的概念,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丧失了革命性,同时也使它的唯物史观失去了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本性。他认为意识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下形成起来的,而意识形态理论又是其整体构架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倘若把意识形态概念视为一个中性的概念,就无从确立意识形态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地讲,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前后期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对立起来的做法,以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期不该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思想则是根本错误的。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无论是成熟时期的思想还是晚年的思想),意识形态概念有两种用法:一是指“虚假的意识”,二是指“观念的上层建筑”[1]。对于意识形态与“虚假的意识”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2]另外,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又说:“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3]仅凭这些,人们又似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确实把“意识形态”完全等同于“虚假的意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认真阅读他们的有关著作,我们便会发现,他们所说的“虚假的意识”是指以往阶级社会中所有的具体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因为以往阶级社会中所有的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它们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精神决定历史,它们都是从意识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因此,“虚假的意识”始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尽管这些具体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以“虚假的意识”为基础的,但它们在特定阶级社会中存在并起作用,这又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此而言,它们又是“真实的意识”,作为一个社会的“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对于“意识形态”与“观念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清楚的说明。他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4]即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也有指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含义。当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市民社会的特点时,他们提到了“观念的上层建筑”这个概念。他们说:“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5]在批判施蒂纳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直接用了“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6]的概念。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