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科学”形而上学的构建

¥0.5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685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康德与“科学”形而上学的构建

康德在继承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尽管认为“物自体”不可知,但他并非因此而放弃建构形而上学体系的工作。本文试就此作一浅显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批判继承

康德哲学虽然有更多的唯理论的成分(康德以后的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主要继承了他的这一思想),但经验论对康德哲学形成的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经验论对康德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验论经培根、洛克到贝克莱、休谟的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引起康德对本体论和认识论关系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来的。谈到休谟哲学的影响时,康德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1]

那么,上述经验论是怎样发展的?又是如何引起康德的思考的呢?从哲学史的发展来看,经验论的发展出现了两种结局:其一就是法国哲学家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其二就是英国哲学家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即贝克莱)和不可知经验论(即休谟)。经验论的两路不同走向,都与洛克哲学大有关碍。洛克把物体区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并认为主体的认识也可区分为两种,即“第一性质的观念”和“第二性质的观念”。对于“第一性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相似,洛克是坚决肯定的,而对于“第二性质的观念”是否与物体相似的问题,洛克的思想就显得非常模糊。一方面他主张第二性质的观念来自于外物的某种客观能力,另一方面又认为它还取决于主体的认识器官。一方面他主张第二性质观念与现实完全不相似,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是恒常相对应的,因而是实在的。这种模糊的思想被贝克莱抓住了把柄。贝克莱完全否定洛克第二性质的客体来源,认为它只是一种主观感觉,并借此大加发挥,认为第一性质观念也是一种主观感觉。由此,他便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论断。尽管如此,为了避免极端唯我论,贝克莱在否定了物质实体后,仍保留了精神实体。这样,后继者完全可以像贝克莱否定物质实体那样,同样有理由否认精神实体的存在。当然,休谟并没有完全采用贝克莱把感觉当成主观自生的方法来否定物质实体,而是通过主张“知识的来源在于感觉”的方法去怀疑所有实体的存在(即物体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