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视野中的“自我中心困境”

¥0.5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75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自然主义视野中的“自我中心困境”

自然主义是从新实在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哲学流派。这派哲学家由于他们不苟同于新实在论者为克服“自我中心困境”而提出的“直接呈现”说,独辟蹊径形成了独具自身风格的哲学思想。这个流派虽然在整个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影响不是很大,但他们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克服,是有重要意义的。

自然主义主要通过对认识关系的研究和对认识来源问题的分析,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下面着重从这两方面作出说明。

一 自然主义通过对认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主观歧途的思想

培里等新实在论者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时,曾指出唯心主义者由于把认识关系绝对化了,因而导致了唯心主义哲学不可克服的“自我中心困境”。自然主义者沿着新实在论者所指导的方向,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关系绝对化的过程和实质。这主要表现在自然主义者菲布尔曼的主观歧途思想中。

菲布尔曼认为,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时,不是从客观世界入手,而是从一种特定的认识关系入手,去认识世界;不是把认识关系当作客观世界中的一种关系,而是把它绝对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主观歧途”。所谓“主观歧途”,菲布尔曼解释道:“大多数欧洲哲学家曾经试图从内部来看人,把人看作是一种和他的背景大不相同的东西,而不是把他看作是那种背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把这种欧洲的观点叫做‘主观的歧途。’”[1]

(一)主观歧途产生的过程及其实质

菲布尔曼认为不是在哲学发展的一开始就出现主观歧途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认为古希腊人在研究世界时,是从整个世界出发的,把人看成整个世界中的一部分。希腊人不因为人有理性,就不把人看成是自然的动物了。在菲布尔曼看来,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一直到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们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但希腊哲学中自从出现了斯多噶哲学、伊壁鸠鲁学说以及怀疑论,便开始形成了主观歧途的思想,菲布尔曼把它称为“主观歧途的第一次扩展”。因为这些哲学家不是把目光投向客观世界,而是投向了主体自身。他认为不同的哲学家,由于对主体认识的不一致,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一致,这就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学派。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