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

¥0.4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542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

一 否定本体论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据,它是哲学的本根。自哲学产生后,哲学家们就在不断地探讨世界的本体,建构本体论理论。自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许多哲学家一反以往的传统,纷纷批判、解构本体论。这股浪潮已持续近一个世纪,到后现代主义那里达到了高峰。

改革开放后,中国哲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并有所创新。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学者把某些哲学中共同的问题当成特殊问题加以否定和抛弃,本体论就属其列。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问题即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本体论盛兴于科学与宗教争论的时代,它不代表哲学争论的永恒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主题发生了转换,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已被实践思维方式所代替。这种观点认为,以往的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有局限。唯心论虽然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但它却否认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而唯物论虽然肯定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但它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才真正克服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局限,把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因为,实践按其本性来说,既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矛盾性质的根源,又是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它们统一性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既体现着自然物质的本原作用,又体现着人及其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所以,在这种观点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物质本体论,就不能反映出它的哲学变革意义,就必然退到旧唯物论中去。[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