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表征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性

¥0.3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397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全球化表征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全球化”(globalization)渐渐成为热门话语。究竟如何看待全球化?这里有存在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等多个层次的问题。从存在论上看,全球化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从目前人类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交往的日益频繁来看,全球化是真实的,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相关过,一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立刻会影响他国,在某种意义上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的全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全球化又是想象的,毕竟人类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国际交往,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来说,全球交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即使对发达国家来说,国际组织的作用仍处于从属地位,民族与国家还是交往行为主体。由于全球化在存在论上的真实性与想象性,这就给全球化表征带来了一定困难(即认识论中的全球化)。由于没有出现共同且普遍的全球化过程,因而在表征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处理“同”与“异”之间关系的困难处境。人们在表征全球化的过程中总希望找出其中“共同”的规则,并以此去诠释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由于全球化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而人们在总结其共同性时总会以本国或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为参考系,并以此得出全球化理论。于是,就会形成不同观点的全球化理论。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在《全球大变革》中指出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立场:极端全球主义者、变革论者和怀疑论者。在他看来,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制度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正在过时,经济全球化已经将人类历史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变革论者认为,全球化已经开始,但它将是一个动态性与渐进性的复杂过程;怀疑论者则认为,当前出现的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国际化,并不标志着一个全球时代的到来,国家仍然是经济的主要管理者。这三种观点实际上是处理全球化过程中“同”与“异”的三种理论表现。若一国存在着明显的全球化过程且是全球化过程的受益者,人们就会得出极端全球主义者的结论;当一国还没有明显步入全球化过程并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受害者时,他们就可能得出怀疑论的结论;当一国正处于全球化过程之中并既是其受益者又其受害者时,他们就可能得出变革论者的结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