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以童年

¥0.1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4-04

字      数: 188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还孩子以童年

也许人们会普遍承认,今天中国社会中最辛苦、最令人同情的人群是孩子。在从孩子能说话开始一直到上大学之前的大约18年左右的漫长时间内,父母老师想方设法地折腾孩子,把自己的一切希望、一切理想、一切心思、一切精力都尽可能地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幼小的身体和稚嫩的心灵承受巨大的压力,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在上幼儿园之前,一些家长就琢磨着怎样培养孩子,让孩子学很多东西,使孩子成为“神童”。《武汉晚报》曾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消息:一个年仅三岁的女孩,已经能认识6000个汉字,而一个普通的受过教育的人只能认识3000个左右的单词。报纸报道这件事只是因为这件事新奇,有新闻价值,而不一定是为了宣扬它。但是,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家庭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是在竭泽而渔,揠苗助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前些年,国内还有不少名为开发少儿智力实为赚少儿的钱的产业,如零岁方案、小太阳方案,等等。这些方案迎合了家长的揠苗助长心理,为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江畅.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