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0.0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孔子研究》

出版日期:1983-04

字      数: 987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性与天道,连他的大弟子子贡也“不可得而闻。”(《公冶长》)可见在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的。孔子哲学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孟轲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封建时代的学宫,一般设在文庙旁边,学校的大殿曰“明伦堂”,表明封建的教育就是教以人伦道德,这正是儒家教育的传统。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1]才适宜于在高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封建道德来很好地教化人民,从而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理想的政治就是不用刑罚而使人民甘心于封建剥削的德礼政治。这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同上)当然这只能是一种幻想。但在孔子哲学里,伦理、教育、政治,却构成了一贯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政治是封建统治,他的伦理、教育也就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伦理,教育。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用“仁”来概括。先秦诸子,各家都讲“道”,究其实质是各“道其所道”。老子的“道”讲到“先天地生”,是“混沌恍惚”,“玄之又玄”的“道”。孔子正视现实,注重“人道”而罕言“天道”,至于世界生成的道理以及天地未生以前怎样,他是绝口不谈的。可是孔子也很重视“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守死善道。”(《泰伯》)他所谓的“道”是什么呢?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仁与不仁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孔子所讲的道就是“仁道”,他所说的“谋道”、“忧道”,也同他说的“求仁”、“仁以为己任”是一个意思。

什么叫“仁”呢?“仁”字从西周以来早已有了。《尚书·金滕》说:“予仁若考。”《国语·晋语》说:“爱亲之谓仁。”爱亲也就是亲亲,《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这些都是“仁”的故训。孔子并不反对亲亲,但是他却对“仁”的含义做了发展,据他解释,“仁”就是“爱人”(《颜渊》),这就不局限于“爱亲”了。子路曾经问过孔子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种老安少怀的抱负,大大超出了家族的范围,使老少都各得其所,这就是“爱人”思想的体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钟肇鹏.孔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