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集》编者的话

¥0.9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李奇集》

出版日期:2003-10

字      数: 57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编者的话

李奇是新中国著名的伦理学家,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不仅能够陶冶和提升人的性情品格,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古代起中国人民就一直重视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在我国获得过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伦理文化成为公认的中国文化的中心。然而自近现代以来,它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式微下来。中国人民虽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革命以及尔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弘扬了民族精神,形成了丰富的革命道德,但是这些珍贵遗产却没有得到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和提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形态,相反,在“左”的倾向影响下,在20世纪50年代初伦理学还一度被误认做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被逐出学坛。在60年代初期有所恢复之后,随后又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摧残。当此中国伦理学的命运处于一波三折之时,却有少数学者胸襟开阔,目光高远,他们顶住种种潮流,坚持不懈地研究伦理学,并将之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伦理结合起来,与我国几十年来传统的革命道德结合起来,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万象复苏的春天里,构建出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李奇就是这些学者当中的最杰出、最优秀、最有成果的一位。

李奇(1913— )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理论家,原名李子让,河北饶阳县人。193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同年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地下工作。1938年底到延安后,先在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出版和教育工作。1945年到东北,先后担任过当时的辽吉省立中学校长、中共吉林市委常委及宣传部长等职务。1955年调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工作,担任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85年离休。李奇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当伦理学在中国举步维艰之时,李奇就开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先后在《新建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她还多次到一些高等院校讲授伦理学,并且亲自指导了我国的第一批伦理学研究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奇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领导所内外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继续指导了多批研究生。在此期间,她还抓紧伦理学研究,先是选取了“文革”以前的部分论文,编成《道德科学初学集》一书出版,80年代初,她又撰写了《道德与社会生活》一书,系统分析了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了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两本书一内一外,珠联璧合,构筑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体系,对于当时正在兴起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80年代末,李奇老当益壮,在伦理学研究中继续前进,亲自主持了《道德学说》一书的撰写,并独立完成了该书的所有重要篇章,用史论结合的方式,科学系统地完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说体系。这次,我们将李奇的若干主要著述汇编成集出版,以方便广大读者对李奇同志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从中追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路程,以及其精华内容之所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奇.李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