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1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李奇集》

出版日期:2003-10

字      数: 1365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也已广泛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为了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法,很快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以,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了零星的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他们学说片断的文章;但影响不大。真正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

最早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是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前,他在日本留学时就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到十月革命之后,正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前夕。当时李大钊在1917年冬接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时,就特意购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外文图书,并组织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18年起他在讲演和写文章时,便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种传播对于当时的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有很大推动作用,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五四运动爆发了。因此,在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革命思潮中,李大钊便成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拓荒者。

李大钊根据当时的革命需要,主要在道德的根源、变化和人生观问题上作了大量工作。开始阶段,他虽然还没有摆脱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但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他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是:“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1]他并且从道德的演变过程论证了道德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他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两千余年,不是因为孔门学说是永久不变的真理,而是“因它是适应中国两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它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它的基础。”[2]这里表明,他对道德和经济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肯定经济组织是道德的根源,道德是经济基础上的表层构造。这种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说明道德的根源及其随物质变动而变动的观点,不仅对传播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育当时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观,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人生观大论战中,李大钊认为人生观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中的历史观决定的。他在《史观》一文中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3]这样就引导人们去探索科学的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

对人生观中的生死观,李大钊作了辩证的精辟的论述。他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4]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既包含着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着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还包含着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人生目的本来是为了个人生命的发展和延长,可是有时候为了生命的发展和延长,却需要死,壮烈的牺牲生命反足以发展和延长生命的影响。这就是说,壮烈的牺牲虽然缩短了个人生命的活动,但是由于它充分发挥了个人生命活动的最光华的部分,肉体生命虽死,精神的生命却扩大和延长了。即所谓高尚的生活常常在壮烈的死中表现出来。这种生与死的辩证观点,正说明他的人生观是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为高尚的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奇.李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