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后》序言

¥0.0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德性之后》

出版日期:1995-01

字      数: 196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序言

这部著作的问世,既是对我自己在道德哲学方面的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足之处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对把“道德哲学”概念看作是孤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不满的产物。我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伦理学简史》,1966年;《世俗与道德变化》,1967年;《对时代自我形象的批判》,1971年)强调了一个中心论题:我们必须研究道德实践、信念和思想体系的变化的历史和人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牛津的理论风格就是如此):道德哲学家仅仅通过思考他或她及其周围人们的所说所做,就能够研究道德的诸概念——这种观点是无益的。我对此确信无疑,并认为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可以放弃它;而且移居到美国后,我发现在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或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牛津理论风格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更好。不过,与此同时,当我确信道德信念、实践和概念的变化和多样性时,有一点变得很清楚了:我自己正在致力于对不同的特殊信念、实践和概念进行评价。例如,对不同的道德精神的兴衰我给予了阐明,或试图给予阐明;而且正如对其他人来说是清楚的,对我来说也应当是清楚的是:我的历史学的和社会学的阐明是,并且不能不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评价立场上进行的,尤其是我似乎正在断言,在颇具特色的现代社会中,道德共同体和道德判断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再可能以在其他时代和地方是可能的方式诉诸道德标准——而且断言这是一种道德灾难!但假若我的分析是正确的,我能诉诸什么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