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

¥0.4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德性之后》

出版日期:1995-01

字      数: 1036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9章 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

我已指出,当代居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韦伯的世界观,虽然具体来说并非总是如此。但这个论点会立即遭到反对,多数自由主义者将争论道,没有这样一种作为“当代世界观”的东西;只有来自许多终极性价值观的大量观点,而对价值观在终极意义上是多样性的观点,伯林爵士是最系统和最有力的辩护人。许多社会主义者将争论道,居主导地位的当代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韦伯太陈腐,他的主张受到左派批评的致命打击。对于前一种论调,我将回答,相信价值观在终极意义上是多样性的,本身就是一个显著的和主要的韦伯式的论点。对于后一种论调,我将说,当马克思主义者组织起来向权力进军时,即使仍保留着马克思主义的言辞,他们总是而且在实质上已经变成了韦伯主义者;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一个组织起来朝向权力的运动,其所迈向的权力不是官僚政治和管理模式的,而且我们还知道,没有一个对权威的论证不是韦伯式的。假如这对于还在奔向权力途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是真实的,那对于获得权力的马克思主义就更是如此。所有的权力都趋于占有,绝对的权力是绝对地占有。

而如果我的论点是正确的,这个韦伯的世界观就不能得到合理的支持;它伪装了和掩饰了而不是阐明了什么,之所以它能得到权力,依靠的是它在伪装和掩饰上的成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听到第二种反对声音,为什么在我的整个论述里没有“意识形态”这词的位置?为什么我已说了如此多的伪装、掩饰,而如此少,可说是几乎没有说什么东西被伪装和掩饰呢?对这后一个问题的简短的回答是,我没有一般的回答可给予;但我并不是在为简单的无知辩解。当马克思改变了“意识形态”这词的意义,并把它置于现代进程中时,他有时是参考了某些易于理解的例子的。例如,根据马克思的观点,1789年的法国革命者们把他们自己看作是和古代的共和主义者一样具有同样道德和政治存在的模式的人,并且由此掩饰他们自己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社会角色。1649年的英国革命也同样借《旧约》为幌子,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仆人;并且由此同样也掩饰了他们的社会角色。但在把马克思的特殊例证普遍化为一种理论时(不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其他人),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类型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理论的一般化,恰恰出自它企图以一套类似法则的普遍概括来体现这种理论。这些普遍概括把作为原因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阶级结构与作为结果的意识形态化的信仰联结起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那些公式表述的含义,也是恩格斯的晚期著作《反杜林论》中所作的那些表述的含义。这样,这种意识形态的理论成了那种所谓的社会科学的又一例子,正如我已指出的,这种社会科学既歪曲地反映了社会科学家实际发现的形式,同时它本身又用作对武断偏好的伪装表达。事实上,这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自己变成了一种它的支持者所渴望理解的现象的又一例证。因此,在我们仍需从《雾月十八日》的历史中学习许多东西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和该理论的许多后继人本身不过是伪装为一种诊断的又一组症状而已。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