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后:尼采或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和圣·本尼迪克特

¥0.2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所属图书: 《德性之后》

出版日期:1995-01

字      数: 641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18章 德性之后:尼采或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和圣·本尼迪克特

我在第九章中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是选择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得以提出这一问题的论证有两个主要前提:第一,是当代的道德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道德实践——处于严重无序状态。这一无序源于一种语言习惯的无所不在的文化力量,在这语言习惯中,来自过去的不同方面的杂乱的概念碎片都被运用在私下的和公共的争论中。而这些争论值得注意的主要是正在进行的争论无休止性和论战双方的显然的任意性。

第二个前提是:自从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信仰受到怀疑后,道德哲学家们试图对道德的地位和性质给予某种替代的合理的世俗性论述。这些尝试虽然多种多样,也给人留下多种印象,但它们实际上都失败了。尼采最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结果是,尼采要铲除所继承的道德信念和论证的结构基础的否定性建议就有一定的可能性(不用说这一信念的令人绝望和自以为是的性质,我们不论是看看日常的道德信念和论证,还是看看道德哲学家的解释都可知这一点)。当然,除非对道德传统(对这个传统而言,亚里士多德有关德性的教导是其中心)的最初摈弃证明是对传统的误解而且是错误的。除非这一传统能得到合理地辩护,否则尼采的立场就有它可怕的合理性。

即使如此,在当代要成为一个理智的尼采式人物也绝非易事。现代社会生活戏剧中的那些公认的特性角色所体现的道德信念的模式概念和论证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尼采的追随者都会一致加以摒弃的。官僚机构管理者,消费性审美者、治疗专家,抗议者和他们的无数同类者占据了几乎所有在文化意义上得到承认的角色;技术专家是少数和人人都是道德行为者这样两种观念是那些特性角色演出的戏剧的先决条件。喊一声皇帝没穿衣服,仅仅是挑出了一个人来为众人取乐;而宣称几乎每个人都是破衣烂衫很可能不受人欢迎。然而,尼采的追随者们至少可以得到一点欣慰;因为他们虽然不受欢迎,但却是正确的——除非摒弃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是一个错误。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