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四个计划的出现(1915年末)

¥0.0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1986-02

字      数: 56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4.研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四个计划的出现(1915年末)

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在个别情况下列宁对一本书的摘要是在他通读完全书之后做出的。看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列宁在开始写作《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个片断——它是列宁的第四个总结性计划和在《哲学笔记》中全部研究工作的成果——以前,就已经读完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因为他在这个片断中曾两次引用《形而上学》一书的内容。

列宁首先指出:“注意:《形而上学》这本书在开头的地方坚决反对赫拉克利特、反对存在和非存在同一的思想(希腊哲学家们接近这种思想,但他们没有掌握这种思想,没有掌握辩证法)。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处处、到处都显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3,38,416]。

列宁对亚里士多德最感兴趣的是一般和个别的相互关系:“在《形而上学》的开始部分,最具有特色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同柏拉图的论战以及因唯心主义的胡说而发生的绝顶天真的‘困惑的’问题和怀疑。而所有这一切又在关于基本的东西、即概念和个别东西这个问题上陷入毫无办法的混乱。”[3,38,416]

列宁接着展开地叙述了自己的评价:“亚里士多德处处都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混合起来,而且混合得处处都显出客观逻辑来。对于认识的客观性没有怀疑。对于理性的力量,对于认识的力量、能力和客观真理性抱着天真的信仰。并且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即概念与感觉得到的个别对象、事物、现象的实在性的辩证法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3,38,416]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苏]Б.M.凯德洛夫.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